“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高原学科简介
依托福建师大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近五年依托学校高水平大学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组建了六个创新团队,接轨国际前沿研究,主动服务国家需求,通过上述学科群的整合,凝炼聚焦形成“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高原学科。
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人,学科组成结构和梯队较合理,具有博士学历占比82.5%,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陈庆华教授级高工;福建省创新创业人才(闽江学者,H指数:39;引用率:5119)陈祖亮教授;福建省创新创业人才李红周教授。近五年引进10名博士,均获得国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4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获得学校青年英才资助。近五年聘请了闽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分别为同济大学赵由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固废方向)、河海大学王沛芳(长江学者,水环境方向)、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张大奕(环境微生物方向)、台湾大学林郁真(环境分析方向)指导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66项,总经费达2544万元,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主持1项,参与1项),主持国家基金19项;连续3年获批3项省级重大专项专题,6项省产学重大专项;2014年到账总经费近1143万元,全校排名第3,人均第一;2016年到帐总经费1540多万元,整体科研任务完成率150%,理工科完成率排第一;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 收录200多篇、EI 40多篇,在纳米铁材料和环境修复领域有5篇ESI 1%高被引论文(占福建师大22篇高被引论文的22.7%);出版著作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 60多件、实用新型专利 40多件;通过技术转让、咨询、环评等为省内外30家企业服务,转让费和服务费总额达1000多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7400万元,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出具备获批建设“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高原学科的基础。
人才培养:拥有生态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环境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术型)、塑料加工工程、环境化学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2012~2016年期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660人,培养硕士研究148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有 10 位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学位,在国内继续攻读 20人。
平台建设:目前已建1个部级、3个省级平台,分别为:(1)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7年6月顺利完成验收;(2)福建省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2015年考评成绩良好,2017年8月第2次考评;(3)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4)福建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社会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专利转让共计30多家,横向经费占总经费30%左右。2016年受环保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委托提交“统筹国内外来源废塑料资源、提高再生塑料技术和管理水平”战略研究报告,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参与组织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一次性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国内外发展动态与解决方案”课题;开展琅岐岛生态红线调查,为琅岐国际旅游岛项目提供决策咨询;开展平潭综合试验区“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项目”研究;受泉港区政府委托开展并提供“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级示范基地的产业补链”、“科技创新与经济促进作用”、“石化废水对当地环境生态的影响”三份咨询报告;以及完成环境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50多份,为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信息和科学指导依据。近五年,合作培训环境工程和资源循环产业人员约300人次;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与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高科环保投资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实习实践基地”,这些企业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训基地,并建成了“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培育)”,既为科研成果转化,也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