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我院“减污降碳”实践队于1月16日至17日前往福建泉州开展为期2天的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技术应用现状调研社会实践。
立足行业痛点,聚焦三次油气回收
加油站作为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三次油气回收技术通过冷凝、吸附、膜分离等方式,可有效减少油品装卸、储存和加注过程中90%以上的油气挥发,对改善臭氧污染、降低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泉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沿海开放城市,加油站分布密集、油品吞吐量大,是研究油气回收技术推广的典型样本。实践队依托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等学科背景,联合泉州市生态环境局、石油企业技术专家,针对该市主城区及周边县区15家加油站(涵盖中石化、中石油、民营站点及)展开深度调研。
科技赋能调研,数据支撑结论
调研期间,队员们综合运用专业设备检测、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三位一体”的方法,系统评估油气回收装置的实际效能。在技术检测环节,实践队员使用红外成像仪,对加油站卸油口、储油罐、加油机等关键区域进行拍摄,实时记录油气挥发的热成像图像。通过图像分析,识别油气挥发的热点区域,评估挥发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同时实践队员对加油站的基本信息(如规模、油品类型、日均加油量等)和油气回收设备的运行参数、维护记录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持。
同时,队员们对20余名加油站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基层从业人员对三次油气回收的环保意义认知不足,部分站点因成本压力对设备维护存在滞后性。实践队队长刘建磊表示:“技术落地不仅需要政策推动,更需要加强行业培训,提升全链条环保意识。”
实践淬炼本领,青春践行使命
“这次调研让我真正体会到,环保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需要跨越多少鸿沟。”队员王鸿烈感慨道。2天的实践中,队员们白天穿梭于加油站收集数据,夜晚整理资料、比对案例,展现了环境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环境学子用脚步丈量环保责任的实践课堂,更是一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探索。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