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
某高校学生在校外购买饮料时,遇到两名自称手机遗失“急需车费”的中年男女求助,该生出于善心提供160元现金,事后发现被骗。此类骗局常以“借钱应急”“突发疾病”“钱包丢失”等为由,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快速骗取小额资金。
2、防诈关键:
(1)核实身份,拒绝直接支付:要求查看对方身份证件,或提议联系警方、官方救助渠道协助,若对方拒绝则大概率有诈。
(2)警惕“紧急”话术:骗子常营造“刻不容缓”的氛围,如“赶火车”“家人住院”,利用慌乱心理干扰判断。可以冷静回应:“我可以帮您报警求助。”
(3)强化信息防护:不轻易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或被植入恶意程序。
(4)受骗后的应对措施:如果被骗,注意保留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向警方提供骗子的体貌特征、作案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