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王玉珏受邀于理工楼14号楼302室为我院师生开设《新污染物的科学认识与治理》专题讲座。
讲座从科学认知、技术实践、政策创新与公众参与多维度切入,深入解析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与治理路径,呼吁构建全社会协同治理新格局。王玉珏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学品使用量增长,新污染物通过水体、土壤和空气进入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王玉珏教授结合团队研究成果,系统展示吸附催化、高级氧化等前沿治理技术的突破,并以某流域新型抗生素污染治理为例,阐释“源头管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技术整合路径。
面对公众认知短板,王玉珏教授提出“三阶防护策略”:日常生活中减少含塑化剂产品使用、科学处理过期药品、关注区域环境质量公报;社区层面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社会参与层面支持环保NGO监督。现场师生就家用净水技术选择、个人行为对环境监测的贡献等踊跃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据悉,王玉珏教授深耕新污染物控制领域十余年,其研发的多孔材料吸附技术已应用于20余个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他总结道:“破解新污染物的治理难题,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政策引导为支撑、公众觉醒为基础,三者协同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本次讲座通过案例分析、技术演示与问答互动,为在场师生呈现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科学图景与实践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师生对环境风险的系统认知,为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的科研探索与公众参与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