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务公开  学院动态

福建师大资源循环专业办学特色凸显|形成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3-11-23浏览次数:13

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福建师范大学成为国内首批获批建设该专业的十所高校之一。

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福建师大目前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近日,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办学经验,本报采访了福建师大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院长钱庆荣。

问:福建师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有哪些特色优势?

钱庆荣:首先,专业交叉融合特色凸显,依托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修复省级高原学科,凸显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利用特色,形成环境、生态、化工、经济和资源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其次,产教融合育人优势突出,充分发挥教师科研优势,依托建立1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15个实习实践基地,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虚实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合作交流效果显著,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选派2名青年教师、6名博士到海外高校交流进修(为期1年);每年还选派68名优秀本科生到芬兰Novia应用科技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资源循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如何?

钱庆荣:依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实施细则》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校友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到了较多积极反馈。毕业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高,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度好。毕业生对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和满意度高,尤其对培养目标的资源循环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以及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较高评价,评分整体呈现稳中上升趋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评价高,毕业生在单位发展前景好。用人单位广泛认同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整体认同感较高,并建议探索校企合作下的项目实践育人模式。

问:在未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学院的主要思路和举措有哪些?

钱庆荣:学院的主要思路是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优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高精专资源循环人才。其主要举措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化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更新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实现思想价值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红专并进的资源循环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是加大引育力度,打造一流师资。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教学名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带动教师团队跨越式发展。坚持引育并举,制定激励政策和资金支持、条件保障,培养、扶持本土人才,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以“工程能力为核心,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差异培养”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以《聚合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循环科学概论》为代表的一流课程35门,深入推进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四是持续推进合作办学,协同创新育人。加强校企、高校、院系间合作交流,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质量育人模式,建立“理论—实践—创新”梯级产学研实践基地。借助留学基金委合作项目,每年选派68名师生到国外名校进修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五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基于新工科建设和教育部CEEAA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分类评价反馈系统,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强化过程管理,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11208版《福建师大资源循环专业办学特色凸显|形成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常用链接

0591-22868175
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理工楼6号楼
学院公众号